课件编号1175855

3《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77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教学设计
  • cover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对二十世纪文化与思想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的思想家。他对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都有着远高于当时认识水平的见解,这些见解至今对我们都有很重要的启示。比如在本文中,他对于学校教育的意见应该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着指导的意义。 据有关资料表明,爱因斯坦的学校生活并不是愉快的,大家都知道他那个著名的“小板凳的故事”以及他回忆的大学生活都是给他较为痛苦的记忆的,因此,在爱因斯坦看来,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就必须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是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该做的工作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 全文条理谨严,层层深入,很有说服力。 第1———3小节主要作用是强调自己愿意对能动的人类事物尤其是教育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批评。这里所谓的“能动的人类事物”就是指社会文化等强调人类主观意志的活动,它区别于科学研究等主要用来揭示客观规律的工作。 在这一部分中,特别要关注第3小节,因为在这一小节,爱因斯坦不仅表达了自己关注教育的愿望,同时也强调了人类的一切主观活动都必须时时处于理性反思与批判的监督之下,只有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4———5小节作者指出了学校的意义与价值。其中第4小节指出了学校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第5小节则强调了学校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培养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的人。 第6———7小节则着重指出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应该怎样去做,作者认为主要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第8———14小节就进一步探讨了学校教育的“动力”问题,爱因斯坦分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动力系统。 首先是“天赋与好奇心”(第8、9小节),并且指出教师只有较少使用强制手段,才能赢得尊重。 第二是好胜心。(第10、11、12小节)在第10小节中作者不仅提出好胜心的重要性也指出了要防止为了引导学生的努力工作而使用那种会造成个人好胜心的简单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要注意的是,作者对于好胜心的认识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作者意识到好胜心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作者又意识到过于强调这一方面的负面效应。 所以作者认为真正重要的动机是“工作和工作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第13、14小节)其中第14小节是对于如何培养这种动机的一些建议。 在第15———18小节中,作者又进一步指出要推动这样的动机的产生,教师以及学校应该怎样去做。在这一部分中,爱因斯坦对于教师与学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其次是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努力去培养具有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能力与意识的人。 最后一小节回应第一部分结束全文。 综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表达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的科学家对于教育的殷切希望,教育不应该是培养一个个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培养充满了创造力与反思力的健康而快乐的活生生的人。 在对文章的理解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爱因斯坦对于教育实施的动力的分析的过程中是有重点的,对于天赋与好奇心我们要保护,对于好胜心我们要引导,而他特别看重的则是工作和工作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尤其是第三点是和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对于“独立”的理解,可以仔细阅读全文的第5小节,爱因斯坦认为真正健康的社会,不是简单的用社会意志代替每个人的个人意志的社会,统一规格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