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62140

辽海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近大远小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313963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辽海,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课
  • cover
近大远小 设计意图: 近大远小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是应用于绘画中的表现空间感的方法之一。本节课通过直接观察比较以及回忆生活中的现象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得出的规律初步运用到画面中,提高学生对画面空间感和立体表达的能力!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一种运用广泛的绘画语言。以绘画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加深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理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和设计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表达力强,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本节是造型表现的基础,也是立体关系的必要手段。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新课程标准对于这一领域四年级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本节课对于透视的理性分析,是较难理解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对生活中透视现象的感悟来形成一部分的感性经验,继而寻找初步的透视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近大远小”是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趣的视觉现象。 2、了解表现物体空间感和立体感的一种重要方法能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画出较准确的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体现立体感。 3、训练观察能力,提高准确还原平面表现的水平。 教学重点: 1、对“近大远小”现象的理解,画出有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 2、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表现“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再现。 教学难点: 1、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绘画立体表现的基本技能, 2、培养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1、作品设计的构图,和透视知识的应用 2、造型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运用合理明显。 教学过程: 一、 图像导入,引起好奇心。 出示幻灯片,观看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以及同学外出旅游时的照片,老师向同学介绍画面上景色,问同学们从画面中发现了什么? 二、讲授新课 通过观察几组图片总结透视的变化规律 1、出示图片,看看同样大的门钉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发现了近大远小的现象。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一样大的物体由于远近的不同,会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化。 2、我们再看看同样宽窄的物体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图片 生:近处的宽远处的窄。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同样宽的物体由于远近的不同产生了近宽远窄的变化。 3、下面我们观察图片中的高杆型建筑,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生:近处的高,远处的矮。 师:对了,同样高的物体,由于远近的不同产生了近高远的的变化。 4、师: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个画面是不是只存在近大远小或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这样的单纯变化呢?下面我们带着问题看图。 生:在一幅图中不仅有高低、宽窄、大小变化 师:对了,我们把这些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变化合起来叫做绘画中的透视变化。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这幅图片,两组竖线,一组没有长短变化,另一组按规律变短。你有什么感受? 生:第二组好像慢慢变远了 师:正是这种变化,让我们的画看起来更有空间感了,更真实了。 大家看: 这是一幅斑马线没运用透视变化和一幅运用了斑马线透视变化的对比,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透视效果给我没带来的空间感,和真实感。 师: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变化,不是随便变化的,他们都要和这样一条线有联系。我们透视学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线叫地平线或视平线,他是和我们眼睛一样高的线,我们站在地上时,比我们高的物体连线都向下倾斜,比我们矮的物体的连线都向上倾斜。如果足够远的话最后都相交在地视平线上成一个点。 比如这幅图: 我们中间的是视平线,线杆和树都比我高,所以确定视平线后,上部连线向下、下部连线向上倾斜。这样就很出空间效果。注意:画面竖直的东西方向要保持垂直不变 5、师:刚才我们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