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74518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4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173442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理解东晋取胜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以及作用。 3. 了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基本表现和作用。 重点:孝文帝改革措施,民族交融表现 难点:认识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同学们,这些成语都和哪场战争有关? 演讲人姓名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鲜卑 匈奴、羯 羌 氐 鲜卑 苻坚 前秦东晋对峙图 时空定位 南方:东晋(317~420) 对峙 大海 汉水 龟兹 沙漠 魏蜀吴 三国鼎立 公元280年 西晋统一 公元316年 西晋灭亡 北方:十六国(304~439) 淝水之战 建康 长安 西安 洛阳 彭城 徐州 剧县 寿光东南 寿阳 寿县 南京 洛阳东 前秦军80多万 东晋军8万 河 黄 江 长 淮 水 渤 海 海 东 海 南 前 秦 (351 - 394年) 东 晋 (317 - 420年) 夷 洲 前秦军进攻路线 东晋军进攻路线 东晋前秦形势 1.背景: 一、淝水之战 对峙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前秦企图灭东晋统一中国。 前秦军80多万 东晋军8万 PK 淝水之战 2.概况: 项目 内容 交战双方 时间 经过(成语) 结果 特点 影响 383年 前秦军与东晋军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军打败前秦军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陷分裂和混战状态 阅读课文,结合视频内容完成表格内容 强大起来的前秦没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军心不齐 前秦社会 矛盾尖锐 政权不稳 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前秦)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资治通鉴·晋纪》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淝水之战给北方地区带来了什么的影响? 战前 材料一: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一、铁马兵戈陷混乱 ———淝水之战 战后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39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83年 北方分裂 386年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 439年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游牧为主 农耕为主 生活方式 居无定所 定居 政治制度 原始落后 比较完备 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1)北方民族处于杂居状态民族聚落已经不多见。而且,很多少数民族都学会了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图中是吹吹打打的戴着卷荷帽穿着裤褶服的乐队 图中的人在采摘桑叶,从事种桑养蚕 图中的人有扬场、犁耕和耕耙,从事农耕生产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观察三幅图片,从中发现当时的社会风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lí),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hé)门比屋。(北方长期以来受少数民族战乱之苦,赋税征收不上来,农民破产严重) ———《宋书·谢灵运传》 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lí)。以骑蹙(cù)步,夏人未战先死。(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杜佑《通典·边防典》 社会矛盾尖锐 刘(注:刘渊,匈奴族)、石(注:石勒,羯族)、苻(注:苻坚,氐族)......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孝文帝说:“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 ———《魏书》 (2)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