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中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压带全球和风带的分布状况,理解其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重点)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重点) 3.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了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重点) 4.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重点) 5.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难点) 知识框架 一、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1.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2.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2.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一、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听故事 在南、北纬30°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商人。因为他们并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大批马匹只能丧命大海。人们因此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成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表现———赤道与极地之间的三圈环流 1、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1)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假设: 1.地表均一 2.地球不自转(不存在地转偏向力) 3.太阳直射点不移动(直射赤道) 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怎样的热力环流呢? 南极 北极 赤道 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不能,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地球的表面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思考 (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极 地 东 风 带 极 地 东 风 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 风 带 西 风 带 东 北 信 风 带 东 南 信 风 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小结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1、成因:高低纬受热不均 赤道与极地间单圈环流 + 地转偏向力 赤道与极地间三圈环流 2、组成: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 3、结果: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气压带与风带 1、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气压带宽10°、风带宽20° 2、成因和特点 想一想 气压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1)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原因) (2)由于气流被迫上升和下沉引起的(动力原因) 问题一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个属于哪一类?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想一想 降水的形成条件? 问题二 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为什么? 高气压带 极地高压 气流下沉 干燥 副热带高压 低气压带 赤道低压 气流上升遇冷 成云致雨 副极地低压 想一想 降水的形成条件? 问题三 高、中、低纬三个风带控制的地区中,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为什么? 信风、东风:较高纬 较低纬 升温 干燥 风带 西风:较低纬 较高纬 降温 成云致雨 小结 2、成因和特点 高气压带 极地高压 气流下沉 干燥 副热带高压 低气压带 赤道低压 气 流上升遇冷 成云致雨 副极地低压 信风、东风:较高纬 较低纬 升温 干燥 风带 西风:较低纬 较高纬 降温 成云致雨 所以,气压带和风带主要影响各地的降水。因此,判断各地气候的干湿状况,主要是依据其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夏至日 北纬90° 66°34’ 23°26’ 0° 23°26’ 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