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课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本堂课教学内容是《科学》课程第六章“水与人类”最后第2个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液化、蒸发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探寻水循环在自然界、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作用。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了解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3.通过观察教材提供的“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以简笔画的形式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活动更深层次地理解、归纳水循环的过程。 5.通过动手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积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水”的良好素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突出重点的方法】:1. 通过讨论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正确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水循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绘制简易的水循环示意图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开展绘图、读图的竞赛,加深对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理解。 3. 通过组织动手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突破难点的方法】:1. 通过教师展示图片,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比如雨、雪、霜、霰以及台风暴雨等,并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现象与水循环的联系。 2.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学习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认识蒸发、液化和凝华的过程,并明确雨、雪、霜、霰以及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水循环的产物,没有水循环,亦就不存在这类天气现象。 四、教学流程: 五、活动设计: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 活动目的: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活动器材:一盆生长旺盛的植物,干燥的塑料袋。 活动二:观察烧杯中的冰块。 活动目的:明确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水循环息息相关。 活动器材:冰块、烧杯 活动三:绘制简易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目的:加深理解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主要环节。 活动器材:纸张、油画棒、可供展示的教师的简笔画。 活动四:讨论自然界云、雨、雪、露、霜、雾等的形成。 活动目的:明确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活动器材:PPT展示自然现象:云、雪、露、霜、雾的图片。 活动五:设计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活动目的:在理解水循环具体过程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活动器材:烧杯、热水、表面皿、冰块。 教学内容 学生的活动 教师的活动 意图说明 植物的蒸腾作用 观察生长旺盛的植物的外面的干燥塑料袋的变化。 思考植物的蒸腾作用与蒸发有什么联系。 准备生长旺盛的植物一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蒸腾现象。 引导学生联系蒸发,思考蒸腾作用的用途。 在学习蒸发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蒸腾作用,更有利于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生活中的现象与自然界里水的关系。 观察实验桌上的烧杯中的冰块。 分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 准备冰块。 引导提问:烧杯有什么变化?冰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问题引导:寒冷的冬天,突然走进空调车你戴的眼镜有什么变化?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相似现象以问题形式提出,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道理。 自然界里水循环的过程。 分组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