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83860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第一考历史试题(word版)

日期:2024-06-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11873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开学,word,试题,历史,第一,安徽省
  • cover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第一考历史试题(word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荆轲奉命去秦国,以献地图为名伺机刺杀秦王。制作该“地图”的材料最有可能是 A.龟壳 B.竹简 C.帛 D.纸 2.西汉贾谊在《治字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3.玉米原产美洲,被视为中国传统“五谷”之外的“六谷”,许多学者认为是在明朝万历前期由海上(菲律宾)传入我国。据此判断,万历前期是在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8世纪 4.明入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5.1839年林则徐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信中写道:“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由此可见,清政府 A.国力强大以世界霸主身份自居 B.放弃了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 C.区别对待鸦片走私与正当贸易 D.依法剥夺了洋商在华的贸易权 6.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近代国家思想 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 7.1865年,赫德(英国人)在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写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 A.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B.应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缺乏洋务运动人才 D.学校教育与治理国家脱节 8.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 A.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 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 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 9.《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认为: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正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开始于《马关条约》签订后 B.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基本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C.列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对华输出的资本迅速增长 D.列强输出的资本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资金 10.阅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