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6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7课 南宋经济的发展 第8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第16课 建筑奇观 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第19课 明清小说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贞观之治” 二、难点: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一、隋朝的建立 1. 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人:北周外戚杨坚(他就是隋文帝) 定都:长安 统一全国: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全国。 2.隋文帝的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①改革政权机构 ②重视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经济方面:①发展农业 ②减轻赋税徭役 ③倡导节俭 结果:国家富庶,社会繁荣,形成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本人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国家统一。 二、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在位时期,实行残暴统治,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同年隋朝官员李渊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 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1.三去琉球和江南. 2.东都洛阳。3.对高丽用兵) 2.贞观之治 626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他以贞观为年号。 治国措施: 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 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实施赋役制度,允许缴纳实物充当徭役。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减少死刑条目。 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同时鼓励少数民族人民读书。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实施册封、联姻、战争,因此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意义: 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提高: 一、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做到了广开言路。 实施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唐太宗本人励精图治。 国家统一,人民辛勤劳动 二、秦与隋的相似之处 1.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分裂。 2.开创对后世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 3.留下浩大工程 。 4.短命朝代 5.为下一朝代提供教训,出现盛世。 6.亡于暴政,出现农民起义。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