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877751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311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cover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白莽、柔石人物形象,理解五烈士的“初心”,感受作者悲愤。 2.理解写作意图,学习烈士牢记理想,不忘初心的精神。 教学重点: “白莽”、“柔石”人物分析,理解先烈的初心,感受作者的悲愤之情。 教学难点: 1.柔石“迂”的内涵理解。 2.写作意图的理解。 本文写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是鲁迅为记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鲁迅主要回忆了自己与柔石、白莽交往的诸多日常小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富有鲜明个性的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在鲁迅的笔下,烈士的形象鲜明而具体,学生只有心中,眼中有了这些“活生生”的人,才可能与作品作进一步交流,以至有感而发,体味到“这一篇”的独特,所以,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把握烈士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能在隐晦曲折的叙述中感受到文中所寄寓的悲愤之情,才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本文“忘却”二字的深刻内涵,领会鲁迅寄寓其中的“韧”的战斗精神。本文是高一(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类需要理想,理想使人崇高”的主题来组织课文。教学中也要联系当下,引导学生思考此文的现实意义,记念烈士,不忘初心,为追求理想和捍卫真理而努力。 预习作业:结合文中鲁迅和白莽(殷夫)、柔石交往的,给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或场景描写,概括白莽和柔石的人物特点。 导入: 每逢清明,我们除了记念自己已故的家人和祖先外,还应该记念哪些人呢?———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先烈的理想和初心跨越时代、照耀当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来缅怀五位革命青年作家。 一、感受悲愤、引出关于人物的主问题。 五个青年作家是:白莽、柔石、冯铿、胡也频、李伟森。(板书)1931年2月7———8日被国名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此文是鲁迅先生在他们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写的,有同学问“鲁迅先生为什么在两年以后才写文章记念?”其实,鲁迅早在他们遇难时就写过文章,还写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在本文第四部里也提到: 惯于长夜过春时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qiè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zī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鲁迅怎样的情感?(悲愤 忍 怒) 追问,更大的悲愤在哪里?(无写出) 当时报章有没有报道五位青年作家被杀的事?(不敢、不愿,不屑,还有就是隐约其辞)这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黑暗。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有多么悲愤,他在文中反复出现过这样一句话: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那么,我们在感受鲁迅“悲愤”的同时,不禁要思考:这些青年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鲁迅要称呼他们是中国的好青年?(中国的好青年 板书) 二、“白莽”人物分析 感受悲愤 五个青年作家详写白莽和柔石,我们就来看看鲁迅笔下的白莽和柔石到底是怎样的中国好青年。 1.鲁迅先写白莽,首先引用了一段林莽所写的《白莽印象记》。鲁迅说里面有些是不确实的,如白莽并没有这么高傲。那么,什么内容是确实的?(译彼得菲的诗 跑路 又被捕) 2.这些内容在后文有没有再提到?(多次提到彼得菲:曲译,格言。第三次见面:被捕出狱,才告诉我他是革命者) 3.鲁迅为什么要反复提到彼得菲这个人和白莽作为革命者被捕的事?(反复提到彼得菲抓住“国民”和“民众”;格言,反复提到白莽作为革命者被捕:“才”,“又”,稍联系白莽和哥哥。1.逐步凸显白莽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执着,反抗专制,热爱祖国、争取自由,矢志不渝。板书。 4.内容虽然被多次重复,但是每次都写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2.国名党高压政策,不得不这样写,“在刚开头又煞了尾”的反复中又隐含着作者深深的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