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915138

浙美版(201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

日期:2025-11-26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27161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4课,戏剧,笔下,林风,画家,美版
  • cover
《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画家林风眠生平,以及画家笔下戏剧人物的造型、色彩的特点。 2.尝试着学一学林风眠戏剧人物的表现方法,画画戏剧人物,感受中西融合的       创新性。 3.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体会画家为中西融合改革做出的努力,对艺术执着的    追求。 教学重点:体会画家对艺术终身的执着追求,学习画家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林风眠笔下戏剧人物造型、色彩的特点,并尝试画一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记号笔、水粉颜料、墨、毛笔等。 教学过程: 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1.赏析戏剧 观看《霸王别姬》选段,说一说你的感受? (节奏、服装、身段等) 2.初次试画 看了刚才的戏剧视频,你能选择一张剧照画下来吗? 要求:简单、流畅,3分钟完成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展示评价 3.揭示课题 有一位画家,从前很不喜欢中国传统的戏剧,但是在晚年却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人物作品。 出示课题:《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 深入探究,感受创新 (一)出示图片,整体欣赏 出示林风眠戏剧人物作品 林风眠画的戏剧人物给你什么感觉? (注重人物突出特征、服饰、造型、色彩等) (二)对比解构,体会造型 1.聚焦画作———《宇宙峰》 出示作品:《宇宙峰》 (1)造型特点是怎样的?解构出几何块面(概括) 这种形式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有没有似曾相识的作品?(皮影) 出示皮影 (2)对比欣赏:你发现了什么? (单片组合,用几何、块面拼接而成) 小结:林风眠画人物与皮影造型最为相似之处,则莫过于体型和动作。用最简单的形体概括出体型,从肩部到腿部皆成通贯而下的长楔形;上下臂,则为以关节作连接点的上下两个三角形;而颈项则成为小小的三角形,看上去像插在衣领中一般。 2.聚焦画作———《宝莲灯》 出示《宝莲灯》、毕加索《道拉·马拉与猫》 (1)毕加索作品的人脸有什么奇特?(不同空间切割组合在一起) 你能发现作品《宝莲灯》造型上的特点吗? (2)对比发现:运用了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画面中不同的场景切割,好似将不同的空间、时间叠加在一起,又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所追求的。 小结:林风眠戏剧人物的造型特点融合了中国民间皮影的单片组合和西方绘画的立体主义表现形式。———中西融合 3.契合戏剧韵味 学生交流:这样的造型和戏剧感觉冲突吗? 小结:在动作上,林风眠吸收了皮影的“偶味”,正是这种机械动作,使林的戏剧人物平添了耐人寻味的朴拙之趣。楔形造型与机械性动作的奇妙组合,产生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反而倒能够在超越形似的层次上,与京剧表演中那铿锵有力的舞步节奏以及亮相式夸张的造型样式共臻于神韵上的相似性。 (三)欣赏感悟,体会色彩 出示林风眠作品,马蒂斯《黄衣宫妇》 (1)林风眠的色彩风格和野兽派的绘画有什么相似之处? (野兽派:浓重的色彩,粗放的笔触) (2)林风眠色彩如何创新的? (西方色彩中加墨,感觉更厚重、稳重、深沉) 小结:林风眠早年曾叹息说:“墨是很难与色彩融合在一起的。”墨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最主要的“色彩”,是素雅的,而色彩是热闹的。经过长期的探索实验,林成功的解决了色与墨的矛盾冲突,他将墨作为色彩来使用,还将少许墨调入色彩中,使色彩显得更深沉、稳重。 尽管中西画家对“色”的理解和运用是不同的,但都是通过主观性用“色”来传达画家的精神,这一方面却是相同的。 (四)再次创作,体验创新 (1)作业要求:学一学林风眠爷爷戏剧人物的表现方法,尝试画画刚才看到的戏剧人物。 (2)学生创作 你的第一幅和第二幅作品有了什么变化? (3)自评、互评 再赏作品,以画带情 出示视频了解林风眠一生 出示风眠体戏剧作品《宝莲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