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922508

24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1张PPT)+教案+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59940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31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4、 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 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提问:这幅对联是称颂哪一位诗人的你知道吗? 杜甫 对,杜甫,一起背诵《春望》《望岳》 在成都西门浣花溪公园内有纪念杜甫的———杜甫草堂。这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盖起的一间茅屋的原址。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他的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2、题目解说 “为”被,读“wéi”,歌就是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属于古体诗。 3、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年底至成都来到成都,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第二年,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后世称“杜甫草堂”),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4、 文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三重( ) 挂罥( ) 长林梢( ) 飘转( ) 沉塘坳( ) 俄顷( ) 布衾( ) 丧乱( ) 广厦( ) 大庇 ( ) 突兀( ) 见此屋( ) 2、读课文,用“/”划出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卷我屋上三重茅( ) (2)高者挂罥长林梢( )( ) (3)下者飘转沉塘坳( ) (4)忍能对面为盗贼( ) (5)唇焦口燥呼不得( ) (6)俄顷风定云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