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928477

专题专练6 比和比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13719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专题,下册,答案,复习,数学,六年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 专题专练6 比和比例 知 识 梳 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比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各部分名称:比由两项组成,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2. 比例 (1)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各部分名称:由四项组成,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联系。 (4)比和比例的联系:比例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的,这两个相等的比都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k(一定)。 2.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变化规律。 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都可以用图象来表示不同点 4.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1)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看它们是相比的关系还是相乘的关系; (2)再看它们是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相比、比值一定,那么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相乘、积一定,那么就成反比例关系。 三、利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 1.按一定的比分配的问题。 (1)按一定的比分配的应用题,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求各部分的量是多少的应用题。 (2)一般方法:把比转化成分数,看各部分的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量。 2.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1)分析题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检验,写答语。 3.比例尺 (1)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针 对 训 练 考点一 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填空: (1)把25 kg∶t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  )。 (2)甲数的是甲、乙两数和的,甲、乙两数的比是(   )。 (3)3∶(  )=(  )÷16==(  )%=(   )折。 (4)甲数是乙数的,则乙数是甲数的(  ),甲∶乙=(    ),甲∶(甲+乙)=(    )。  (5)a是b的2倍,b是c的,a∶b∶c=( )∶( )∶( )。(c≠0) 考点二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 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则三角形的底和高成(  )比例关系。 (2)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成(  )比例关系。 (3)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  )比例关系。 (4)长度一定的铁丝,平均分成若干段,每段的长度和截的段数成(  )比例关系。 (5)如果=,那么a和b成(  )比例关系。 (6)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 cm,它的面积和高成(  )比例关系。 考点三 利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 3. 填空: (1)从甲地到乙地,A用15分钟,B用12分钟,A、B的速度比是(   )。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2 cm,长、宽、高的比是4∶3∶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cm3。 (3)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2 cm表示实际距离(   )km。 随 堂 精 练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两种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