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9518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867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cover
课件15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 康国文 制作教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题解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卷网-1986年)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答: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答:“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答: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 .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答: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