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962200

23 马说 第1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8次 大小:177579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马说,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
    (课件网) 新课导入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一直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大声嘶鸣,好像要倾诉什么。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却不如普通的马。你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着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见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伯乐相马: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 一 课 时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 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 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跟现代的议论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说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