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967719

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基础抓分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2次 大小:12137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专题,基础,考前,历史,中考,2022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4.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5.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7.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8.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考点1:明朝的建立 明朝皇权的强化 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强化皇权 政治上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视地方,巩固皇室。 军事上 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监察上 为监视官民,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朱棣)成立了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思想上 八股取士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考试范围 《四书》《五经》,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考试文体 “八股文” 影响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皇帝专权的弊端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朱元璋像 明朝制度示意图 考点2: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 在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 时间 1405———1433年(明朝强盛期) 主要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换取海外的奇珍 概况 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航行范围广 物品交流 中国 金银货币、丝绸、瓷器、茶叶、漆器 外国 珠宝、香料、药材等特产 影响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背景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概况 他临危受命,组建“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两地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性质 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评价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郑和像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戚继光像 考点3:明长城 北京城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代小说及艺术 明长城 目的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点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修筑朝代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 作用 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北京城 修建者 明成祖 时间 1406———1420年 构成 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特点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从宫城到外城都以一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本草纲目》 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