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知识要点 1.正常足月新生儿的定义 2.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3.正常新生儿的护理要点与措施 一、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正常新生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疾病、无任何畸形的活产新生儿。 (一)外观特点 哭声响亮,皮肤红润;胎毛少,胎脂多;头发分条清楚;耳廓软骨发育好、轮廓清楚;乳头隆起,乳晕清晰,乳房可摸到结节(约3cm);指(趾)甲达到或长过指(趾)尖;足底有较深的足纹;四肢屈曲,肌张力好;男婴睾丸已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盖小阴唇。 (二)解剖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浅表,节律不规则,约40~50次/分。以腹式呼吸为主,因为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呼吸时主要靠膈肌运动,呈腹式呼吸。 2.循环系统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平均120~140次/分,血压平均9.3/6.7kPa(70/50mmHg)。新生儿时期血流分布于躯干和内脏多,四肢少,使其四肢易发凉。 3.消化系统 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和呕吐。胎粪呈墨绿色糊状,一般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泄, 2~3天即可排尽转为正常粪便。若超过24小时无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存在肛门闭锁等消化道畸形。 4.血液系统 新生儿出生时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高,以后逐渐下降,血容量在85~100ml/kg;白细胞计数生后第一天可达15~20×109/L,3天后明显下降。分类以中性粒为主,4~6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近,6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5.泌尿系统 生后24小时内排尿,如生后48小时仍无尿,需查找原因。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易发生水肿或脱水;肾对酸、碱平衡调节能力不足,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生后头几天,尿色深、稍混、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为尿酸盐结晶,不需处理。 6.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占体重10%~20%(成人仅2%)。新生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足月儿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颈肢反射、交叉伸腿等反射,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可自然消失,若上述反射减弱、消失、或者数月后仍存在,提示神经系统有病变。 7.免疫系统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但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因此不易患麻疹、白喉等传染病。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因此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乳的初乳中含较高免疫球蛋白,可以提高新生儿抵抗力。 8.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体温易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体温波动在36~37℃;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寒冷时主要依靠皮下棕色脂肪的代谢产热,产热量相对不足。所以当室温过低时,如不及时保温,可发生寒冷损伤综合征;若环境温度过高,进水不足,可使体温增高,发生“脱水热”。 9.皮肤特点 新生儿出生时皮肤上覆盖一层灰白色胎脂,有保护皮肤和保暖的作用。新生儿皮肤薄嫩,而且血管丰富,易于擦伤而致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10.能量与体液的代谢 新生儿患病时特别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需要及时纠正。 (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黄疸 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早产儿消退较慢,可延至3~4周(详见本章第四节)。 2.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周(数日内),因进食少,水分丢失多,胎粪排出,而出现体重下降,但不超过10%(一般在3%~9%),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3.乳腺肿大和假月经 男、女新生儿在生后3~5天都可出现乳腺肿大,多于生后2~3周消退,切勿强行挤压,以防感染。部分女婴生后5~7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持续1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