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音乐 课题:什么结籽高又高 设计者: 学校: 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模仿、学习,掌握“一领众和”地对唱山歌的形式。2.了解民歌的不同呈现方式,喜爱民族的经典音乐。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歌唱、欣赏、表演活动,从不同角度欣赏中国民歌。2、教学难点:歌曲旋律中个别乐句音准、节奏的把握;通过了解民歌的不同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喜爱民族的经典音乐。三、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苏少版小学音乐第九册 “南海风情”单元。“南海”是一个代称,并不拘泥与一般的地理概念。在本单元安排有流畅欢快的广东音乐;美丽的漓江上飘荡的刘三姐的悠扬歌声;清清万泉河边流传着的红色娘子军的赞歌;富饶绮丽的台湾岛上传来的思乡旋律。或劲歌慢舞,或轻吟低唱,让孩子们深深沉浸在南国音乐的风情之中。学生在欣赏、体验、演唱、参与音乐实践中将感受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色,使学生对南海沿岸的音乐文化更加感兴趣。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电影《刘三姐》,音乐通俗易懂,在民间传唱比较广泛,有着壮乡情歌一样曲曲折折的韵味,令人心驰神往。民歌是中国的经典、民族音乐的瑰宝,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民歌、喜爱民歌,激发他们热爱中国民族音乐之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本课试图从民歌的不同呈现方式上,引导学生通过歌唱、欣赏、表演活动,从不同角度欣赏中国民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2’) 出示风景图片,教师配乐导入。 知道壮族人民心目中的歌仙是刘三姐。 通过视觉、听觉,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中,带学生走进美的意境中。 第二环节:欣赏电影片段(8’) 1.播放电影《刘三姐》中对歌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对山歌的热烈气氛。2.带领学生通过模仿体验对山歌的特点。 3.启发学生从对山歌的内容上,发现对山歌和人民的劳动、生活紧密相关,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观看,了解对山歌的特点和对山歌的内容,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让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观看,发现音乐背后的现象。直面了解音乐的特点,为后面的新歌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新歌教学(20’) 1.教师出题,和学生互对山歌引入新歌教学。2.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新歌《什么结籽高又高》,用有效的方法解决歌曲的难点。3.模拟对山歌场景,指导学生互对山歌。 学习新歌并能模拟对山歌场景互对山歌。 通过模仿,在互动中学习音乐,并能主动表现音乐,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第四环节:欣赏歌曲(10’) 1.通过听赏教师范唱、经典版录音欣赏,充分感受歌曲韵味。2.对比欣赏具有现代音乐元素的歌曲,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感受。 听赏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进行比较,说出感受,列举看法。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歌曲,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终身喜爱我们的民族经典音乐。 反思重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