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体的弹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释物体弹性的特点。 2、探究水和空气是否具有弹性。 过程与方法: 1、能辨别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并能识别弹性材料。 2、利用身边材料,设计证明物体是否具有弹性的实验。 2、通过观察、交流、分析,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乐于探索、积极交流的科学素养。 感受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辨别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并能识别弹性材料。 难点:利用身边材料,设计证明物体是否具有弹性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笔(一支有弹簧、一支没有弹簧)、橡皮泥、海绵、尺、橡皮筋、垫板、玻璃杯、针筒、水、烧杯、抹布等。 教学过程: 引入: 1、(出示两支笔)请同学们观察这2支笔的情况。(生观察、讨论) 2、我们会发现1支笔能够正常使用,而另1支笔弹不出,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问题出在那里?(讨论、交流) 3、同学们分析的方向大部分集中在弹簧部分,理由是笔的伸长和缩回是靠弹簧来完成的。的确事实也是这样,不能使用的笔中少了弹簧的连接。 4、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弹簧在笔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弹性,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物体的弹性。 (板书:物体的弹性) 活动一 实验:物体的弹性 什么叫做物体的弹性呢?(学生交流) 究竟什么是弹性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做一个小实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物体(出示橡皮泥、海绵、尺、橡皮筋、垫板、玻璃杯),请同学们动手,通过拉伸、压缩、弯曲或挤压等方式,将材料拉伸、压缩、弯曲或挤压使它们形变,然后松开手观察物体的变化。 (实验名称:弹性材料 实验材料:橡皮泥、海绵、尺、橡皮筋、垫板、玻璃杯 实验步骤:(1)对物体施加一定的力(拉或捏或挤等),观察物体的变化 (2)当物体发生改变后,放手(撤去力),观察物体的状态 实验现象:有些物体施加力后发生形变,但撤力后复原 实验结果:如果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但当力撤去后能复原的物体,称为弹性材料。) 3、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4、现在你能否找到判定物体是否有弹性的方法了呢?(交流) 5、的确,如同学们所说,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形状改变,除去外力时能会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板书:施加力--变形 除去力--复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弹性强的物体称为弹性材料,那在刚刚的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弹性材料呢? (海棉、橡皮筋) 那像橡皮泥和玻璃杯这类的物体就一定没有弹性吗?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播放视频《玻璃的弹性》) 你看到了什么?(捏住玻璃杯,玻璃柱中的液面上升;放手后液面下降)为什么会这样?(玻璃有弹性) 其实比较坚硬的物体也是具有弹性的,只是它的复原我们肉眼不容易看见,在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弹性物质。 活动二 实验:研究空气和水是否有弹性 同学们了解了身边很多物体是否具有弹性的方法,那么水和空气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们有没有弹性呢? 谁能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小组讨论 (讨论、交流) 同学们都想到了用“加力变形再撤力复原”的方法,那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材料来进行实验呢? (引导学生思考,选择针筒来进行实验) 4、现在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水(空气)是否有弹性。 (实验名称:空气(水)是否有弹性 实验材料:针筒、水、烧杯 实验步骤:(1)在针筒中注入20ml的空气(或水) (2)用手堵住针筒出口后,用力推动活塞,观察活塞运动到什么位置 (3)放开活塞,观察活塞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1)注满空气后,用力推活塞,活塞能向前运动,当撤力后,活塞能复原 (2)注满水后,用力推活塞,活塞不能向前运动,当撤力后,活塞也几乎没有变化 实验结果:空气有弹性,水几乎没有弹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