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007414

人美版(北京)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1课 走进颐和园

日期:2025-11-27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16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美,北京,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 cover
《走进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相关知识,以美术视角欣赏皇家园林的艺术特点,学习欣赏颐和园的园林艺术及评述方法。 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作为理论支撑,主要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教师搭建知识框架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大量的颐和园图片和资料作为参考,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单、pad等多种形式探究,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小组探讨合作学习,来共同建构新知,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园林建筑,学生大多能从字面了解颐和园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不能对颐和园的美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所以我在授课中安排了大量图文资源及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能过充分观察、体验和感悟颐和园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认识颐和园的园林艺术,并学会欣赏评述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第11课内容,旨在让学生欣赏颐和园,了解颐和园的艺术特点,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园林的方法,本课通过颐和园美丽的景点吸引学生,学生初步了解颐和园有特点的建筑,并通过相关学习,梳理知识进行展示汇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欣赏评述颐和园,知道颐和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体会颐和园集中了中外园林艺术精华,学习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园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以问题单、小组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欣赏颐和园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过程中,明确欣赏目的,学会欣赏方法。依据审美性、直观和形象性教学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园林建筑的感受及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自然、精致的古典美,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颐和园的艺术特点和我国传统造园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用艺术的眼光欣赏颐和园的园林艺术及评述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 出示颐和园景点照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哪的景点?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近距离的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颐和园的相关知识: 出示介绍颐和园相关知识的短片 提出问题:请你们快速浏览学习单练习一的问题,然后在短片中寻找答案,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说出你的答案。 教师小结:通过观看短片,我们知道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及传统造园艺术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下面,请同学和我一起赏颐和园美景。(板书赏美景) 2.赏颐和园美景: 颐和园美丽的景点都有它特有的名称,我们再通过一段短片,初赏颐和园,它的景点知多少。 (1)颐和园景点知多少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竖起耳朵认真听,比一比谁记住的景点最多。 ①视频介绍颐和园不同的景点 ②学生说出有哪些美丽的景点(教师同时板书景点图片)。 ③教师小结:颐和园的美景这么多,那让我们进一步欣赏它的美。我们来学习颐和园的造园手法。(教师板书造园手法) (2)学习颐和园的造园手法 ①学生自主学习借景造园手法 a.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和资料,分析借景的定义和方法。 b.学生汇报借景含义,分析实例。 c.教师测试练习考一考 考一考1:出示昆明湖和玉带桥图片,让学生分析怎样借景。 提出问题:谁能说借的哪个景,能形成什么样的美? 学生欣赏回答 过渡:老师看看你们真正学会没有,请你们说一说谐趣园借哪的景?形成什么样的美? 考一考2:出示谐趣园图片,让学生分析怎样借景。 学生欣赏回答 过渡:除了可以借园内园外的实景,我们再来看这些照片,想一想还可以借什么景? 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