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1903

《马说》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48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马说,教学设计
  • cover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2)解题。 “说”是“谈论”的意思,课题可理解为“说说千里马”,课文属论说文体。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参照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3)指名朗读,针对朗读情况,师生共同启发、提示,帮助读准、读通。 (4)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1)参照注释,小组合作,弄通文意,逐词逐句理解。 (2)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   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 ????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讨论:作者所说的“伯乐”和“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 五、布置作业 (1)字字落实,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提问重点词语的意思(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明确:“其不知马也。” (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三、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1)讨论:上节课通过讨论,我们已经明确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那么,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联系实际,表达观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在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伯乐”认可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那么,在当今社会,人才是不是仍需像古人那样等待“伯乐”去发现、去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呢? (学生自主发言、自由辩论,要求言之成理)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