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最后的盛世 【当堂训练题】 1.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的“最后的盛世”指的是( ) A.魏晋 B. 隋唐 C. 宋元 D.明清 2.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 ) ①见证了当时中国农业的繁盛 ②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③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④得益于当时农业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垦和水利设施的兴修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明清时期,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 ①经济高度发展 ②处于封建社会 ③商路发达 ④工艺精湛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4.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下列经济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①家庭手工业生产商品化的发展 ②商业发达与商帮的形成 ③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④服务性行业的日益兴盛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 5.在明清经济相对繁荣的同一时期,西方各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 ①手工工场逐渐取代手工作坊 ②文艺复兴 ③向海外拓展殖民地 ④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材料二:湖南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材料一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3)概括两则材料所述事物的联系。 【课后作业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变化 表二: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变化 1720年 181600千克 1800年 10442000千克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 18世纪80年代 1600万两/年 (1)表一和表二反映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呈现怎样的特点? (2)由此看出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具有怎样的经济实力? (3)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4)你是如何看待明清的繁盛景象的? 5.5.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当堂训练题】 1.康熙皇帝经过长城时曾作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这说明清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防御政策 B.怀柔政策 C.战争策略 D.和亲策略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措施中,属于清朝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的有( )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制定金瓶掣签制 ④设立宣政院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有( ) ①设置西域都护 ②平定准噶尔贵族、回部贵族叛乱 ③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 ④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中央统治者改变任命当地民族首领为官的办法,从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直接管理。这一政策最早开始于(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康熙帝 D.清雍正帝 5.清朝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土地为中国领土的条约是( ) A.《雅克萨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中俄伊犁条约》 D.《中俄北京条约》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道出了明清不同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蒙古准噶尔部可汗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向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并多次引兵内犯。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历经几十年终于粉碎了准噶尔的叛乱。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准噶尔部采取的政策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3)明清统治者实行的这些民族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后作业题】 阅读材料,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