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074835

人美版(北京) 一年级上册美术 教案 第18课 偶戏(表格式)

日期:2025-11-10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219176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美,北京,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偶戏》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领域 综合·探索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一年级(上册) -出卷网-:人民美术-出卷网- 出版日期:2018 年 7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本课将制作纸偶与表演相结合,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选取学生喜爱的故事进行表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以偶戏的知识为拓展,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本课遵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重点对学生进行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培养与锻炼。通过让学生欣赏偶戏表演加深学生对偶戏的文化理解和审美判断;对纸偶作品进行图像识读、做法探究,让学生根据故事创造偶戏,锻炼学生的综合探索以及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能力。本课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并运用了学习迁移理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思考中建构新知,最后通过多元评价体现意义建构。首先,通过学生回忆自己喜欢的故事、欣赏教师的偶戏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探究纸偶的制作步骤建构新知。其次,将《小彩灯》和《花手套》中学到的折、剪、卷、粘的纸造型方法迁移运用到本课的创作中。最后,通过偶戏展演,自评、互评和师评的多种评价方式,以及对偶戏知识的拓展,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戏曲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18课《偶戏》,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在第17课《花手套》学习的基础上,一节和手有关的课程。本课侧重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偶戏的种类及其特点,学习制作纸偶的方法,并根据故事情节,以小组表演的形式呈现纸偶作品。为学生学习《课本剧》及纸工作铺垫。本课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喜欢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接着教师进行偶戏表演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带领学生探索纸偶的三种制作方法,并出示纸偶作品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确定故事,制作纸偶并进行表演;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的多种评价方式,以及对偶戏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对偶戏这种传统戏曲形式的认识。体现出“综合·探索”领域课业的特点,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生情况: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接触的知识相对较少,未必知道什么是偶戏。因此,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简单的《学情调查表》,内容如下:学情调查表1.你知道偶戏吗?(1)知道( )     (2)不知道( )2.你会讲故事吗?(1)会讲( )     (2)不会讲( )3.通过学习《小彩灯》和《花手套》,你学会了折、剪、卷、粘的纸造型方法吗?(1)会( ) (2)不太会( ) (3)不会( )根据调查表得出的统计数据,如下: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一年级学生对偶戏有一定了解,大部分同学会讲故事并且学会了折、剪、卷、粘的纸造型方法。因此在纸造型的方法方面仅作为旧知回顾,不作为重点讲授。根据调查,将本课重点确定为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制作有趣的纸偶。教学方式:1.启发讲授法: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喜欢的故事。 2.探究学习式:引导学生探究纸偶的不同制作方法。 3.合作学习式:学生通过合作进行纸偶的制作与表演。 4.实践活动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纸偶创作与表演,形成技能。教学手段:口头语言、多媒体设备。技术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师范作、展示架、彩色纸杯、信封、彩纸、剪刀、胶棒。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棒。 问题框架(可选项)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谁能跟我们说一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