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081857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2136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社会,同步,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单元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九上·瑞安期末)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据此回答小题。 (1)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军官感叹“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下 B.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 C.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 D.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 【答案】(1)A (2)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中的“锦州”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2)“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辽沈战役首攻的是锦州,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要道,打下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就关闭了东北的大门,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就会满盘皆活。 故答案为:(1)A;(2)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辽沈战役的识记能力及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2017九上·台州期中)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D.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林彪、罗荣桓等在作战前线”指的是由二人领导的辽沈战役;中间图片“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指的是淮海战役;右图“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指的是平津战役,因为北平的解放于平津战役。据此综合分析可知三幅图片主要反映的三大战役,通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识记。 3.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题干中“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土地归农民所有,还是归地主所有会影响国共两党乃至中国的命运,即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4.(2017九上·乐清期中)陈毅感叹:这场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场战役指的是(  ) 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淮海战役。依据所学 ,淮海战役时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陈毅感叹: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对淮海战役相关知识的掌握。 5.下列内容中不属于中共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