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九上1.3.1《生活中的变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B.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道:“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3.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导致这些变革的原因主要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洗礼 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D.军阀割据和混战 4.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①阅读各类报刊 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 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 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 ④三跪九叩之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8九上·丽水期末)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 ) 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 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 ③看《申报》了解时政 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 8.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9.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 10.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11.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饰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 A.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2.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 13.“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14.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 ) A.星期工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