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第17课 群居动物模型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联动拉杆的活动原理和动物群居习性,设计制作会移动的群居生活模型。过程与方法:掌握联动拉杆的原理并制作厚纸板移动拉杆;利用画、剪、贴装饰手法完成群居动物的制作。情感与态度: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美术与科技、美术与自然的关系。养成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联动拉杆的活动原理,设计制作会移动的群居动物模型 教学难点 了解联动拉杆连接点的作用,并制作开合自如的拉杆模型 教学兴趣点 联动拉杆的伸缩性;群君动物各不相同的姿态;小组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多种群居动物的图片、音乐、微视频、群居动物模型。 学具准备:群居动物图片、厚纸板、圆图钉、厚双面胶、剪刀、油性笔。 充分准备,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课堂导入 讲课先,由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述一个的短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群年长的斑羚正在草地上悠闲地享受美食,一群年幼的斑羚也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着。突然,远处传来了狗叫声,一只年长斑羚知道,是猎人要进村了。它赶紧指挥所有的斑羚离开草地,可最后它们被猎人和狼狗逼到了伤心崖上。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是无法独自跳跃过去的。它们着急得胡乱蹿跳。突然,年长斑羚“咩———咩”发出吼叫。好像所有的斑羚都听懂了这一声命令,老的斑羚排成一队,幼小的斑羚排成一队,每次出发都是一老一少的搭配。只见,幼小斑羚先出发,当它跳到最高点的时候,老斑羚纵身起跳,刚好和小斑羚的降落点接触到,小斑羚借助老斑羚的身体,再跳一次,便成功到达对岸。可是老斑羚却坠入悬崖。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这就是著名作家沈石溪先生写的《羚羊飞渡》,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感受吗?老师:是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愿意牺牲老斑羚来挽救小斑羚,种群之间的爱实在是让我们感动。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感受一群被逼至绝经的斑羚为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从而体会群居动物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分享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学生在倾听故事和图片的结合,感受羚羊飞渡的场景,体会斑羚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的感情,引发联想,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的感染力来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发展课堂发展课堂发展课堂发展课堂发展 认识群居动物老师: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羚羊是一群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是群居动物,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群居动物吗?(学生回答完毕后播放群居动物图片)2、老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动物要群居在一起呢? 3、老师:非常正确。群居动物指以群体为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无论进食、睡觉、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制作群居动物的模型,让群居动物们都强大起来好吗?(写课题)二、了解联动拉杆的科技原理1、老师:翻开书本P44,看看《排子马》这个工艺作品中除了有群居动物外,还多了什么吗?2、老师:对了,是联动拉杆。其实联动拉杆的运用在生活中很常见,如放大尺、拉杆衣架等(展示相对应图片)3、老师:那哪个同学能通过桌上的厚纸板告诉老师,你觉得联动拉杆应该是怎么制作的呢?接下来给一分钟仔细观察桌面的联动拉杆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准备好道具,然后小组派一名代表出来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的代表最先完成最简单的联动拉杆。4、老师:非常A好,你真聪明,其实呀,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拉杆长度和连接处的位置制作一样的拉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