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90766

人美版 (北京) 一年级上册美术第18课 偶戏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8595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美,北京,一年级,上册,美术,18课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偶戏 学科 美术 学段 低学段 年级 一年级 教材 -出卷网-:人民美术-出卷网-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为载体,促使学生学会综合的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逐步发展自身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小学一年级美术课关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指导思想。教学选择“木偶戏”中的手偶为载体,将欣赏、制作、设计、评价、合作、表演溶于学习过程之中;密切联系相关学科的学习,从跨学科的角度,有效的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偶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手偶的制作和表演;在完成“偶戏”的过程中体现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以认知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学生是认知和学习的主体,通过微课、知识巩固、设计制作、展示评价等综合实践,形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学生现有的设计能力,根据学情设计本课目标、过程和方法,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人民美术-出卷网-小学一年级上册第18课。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具体学习了《涂涂画画》、《图形变变变》、《多彩的秋天》、《小彩灯》等课程,系统的解决了造型、色彩、动手实践等问题,同时通过《特色小吃》的课程锻炼了“综合·探索”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提高美术综合素养提供基础。 在内容上本课程侧重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偶戏的种类及其特点,学习制作手偶的方法,并根据故事情节,以小组表演的形式呈现手偶作品。因此教材中要求设计要强化“形”与“用”之间的关系,又要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特点,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在美术技能上,基本能够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但文字识读能力低,自我学习意识低,组织协调能力低。 应对策略: 通过美术与语文学科相综合,利用语文必读书目《猜猜我有多爱你》,解决低年级学生“文字识读能力比较差”的问题;通过“微课”的设计制作,课前在家长帮助下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微课”学习,解决“自我学习意识不强”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解决“组织协调能力薄弱”的问题。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小学美术教学指导方案,结合本节课授课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初步了解偶戏及纸偶的相关知识,学习简单的手偶造型方法。 技能:通过学习纸偶的简单制作方法以及偶戏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手偶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有目的地设计并制作手偶作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综合探索学习体验。 ⑵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掌握制作手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⑶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体验成功的愉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偶戏的种类和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树立保护、传承这一些宝贵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故事情节设计手偶形象,并利用手偶进行表演。 2.教学难点:根据个人的手指粗度制作形象突出的手偶。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图) 一、教学流程图: ( 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扫描二维码,学习微课。 ) ( 根据微课仿作“阳阳”手偶,并制作 2-5 个指环。 ) ( 课前 10 分钟 ) ( 课前 ) ( 信息化手段: 《偶戏》微课互动学习课件。 ) ( 完成微课课件的自动反馈测试题,巩固知识。 ) ( 亲子朗读,将录音发送至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