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95904

第31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案—2022年高考历史主干梳理及考点汇编(统编新教材)

日期:2024-06-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9次 大小:618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主干,教材,新教材,统编,汇编,考点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1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主干梳理: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先秦 ①西周:官位世袭的世官制。特点: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春秋战国:“尚贤”思想兴起,实行荐举和功劳制。特点:为争霸图强,各国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2)秦汉 ①秦朝: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郡县以上的官员由中央考核和任免,官僚制度逐渐取代贵族制度。 ②西汉: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 (3)魏晋时期: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2.官员考核 (1)秦汉: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3.官员监察 (1)中央: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上在郡设监御史,掌监察。 (2)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建立并延续下来。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科举制。 (1)隋唐:实行科举制。特点:以分科考试方式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者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武则天时期,开创殿试和武举。 (2)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考试采取糊名校考,“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2.官员考核 (1)隋唐:考核归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两宋: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官员监察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2)两宋: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则划分路为监察区。但最重要的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元朝官员的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的传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了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2)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考试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后形成“八股取士”。 2.官员考核 (1)明朝:考核分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分“初考”“再考”“通考”,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官员监察 (1)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2)明清: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并可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的废除 ①戊戌变法期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