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9604

杭州市历史教学年会材料---李海青说课: 美苏争锋

日期:2024-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6863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杭州市,历史,教学,年会,材料,李海
  • cover
课件16张PPT。 美苏争锋杭州高级中学 李海青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预设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政治史的归宿枢纽中西结合的突破点一、教材分析2.本课的内容:美苏争锋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背景、表现影响二、学情分析已知一些冷战的具体概念,但对其背后的体系缺乏系统的认知。对大国之间的国际关系较感兴趣,但缺乏二战、战后史的相关学习,对国际格局变动的“活水”了解不甚到位。解决:提供串联材料与情境。解决:以探究问题间的衔接为串联线索。三、教学预设1.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冷战表现的基本史实与概念;通过材料分析与问题探究,分析美苏对峙形成的背景、辩证地看待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霸权主义的危害;感悟实力之于国家地位、和平之于人类本性、交融之于世界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以美苏控制战略这一主命题为重点以美苏间一次坦克对峙为突破线索以材料分析和问题探究的学思锻炼为手段三、教学预设2.教法选择、重难点突破1961年10月的一个下午,美军两个坦克连刚赶到东西柏林之间唯一保持开放的边境检查站没几分钟,苏军一个坦克连就从其防区向检查站开来。双方沿狭窄的大街对峙持续了16个小时。 在坦克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双方坦克手的神经都十分紧张,如果任何一方的坦克手出现一时冲动或操作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直到次日上午8点钟,苏军坦克才开始撤离。20分钟以后,美军坦克也掉头撤走了。当时苏联驻东德有10个坦克师,7个机械化步兵师,1个航空军,共计37万人。对峙事件一旦失控,后果可想而知。四、教学过程导入“人类最危险的16个小时”材料一: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已经完蛋了。 ———美国国务院官员琼斯四、教学过程探究1为何对峙是美苏?材料二:二战结束后初期,经济上,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工业生产量:2/3?;外贸出口额:1/3?;黄金储备:3/4。 军事上,1945年,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并且垄断着原子弹。材料三:二战后,苏联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社会主义阵营从一国扩展到十多个国家。设计意图: 1.体会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中地位。 2.引入思考美苏各自的利益诉求。四、教学过程探究21945年4月25日美苏易北河断桥会师1961年10月,美苏坦克东西柏林对峙为何美苏会对峙?思考: 这座断桥对美苏双方意味着什么?四、教学过程补充探究根据雅尔塔秘密协定,苏联对日作战的前提中,有满足苏联对旅顺-大连港及中长铁路的要求。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在中国东北有关问题上,双方一开始谈判就陷入僵局。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台湾海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 这份声明显然刺激了斯大林,加速了中苏的结盟。 ———彼得·卡尔沃特雷西编著《国际事务概览》深入思考: 新中国当时为何不趁机与美国缓和,解放台湾?到底是制度还是利益?浅教学:思考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如何进行全方位对峙的。 四、教学过程探究3美苏如何来对峙?设计意图: 体会控制战略的“对手控制”和“盟友控制”深教学: 1.为何把杜鲁门主义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2.“欧洲复兴计划”为何变成“西欧复兴计划”,并连续设问。 2.中国要不要加入华约?四、教学过程探究4美苏为何只对峙?设计意图: 最后体会控制战略的“自我控制”。材料一:柏林危机中,苏联封锁了水路和陆路,但没有封锁空中通道。 材料二: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 材料三:美苏一直维持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