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99779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2 醉翁亭记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3次 大小:1131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 cover
12 醉翁亭记 文章主旨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抒写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问题]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和“杂然而前陈者”两句中“而”的用法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对应训练见第14题) [点拨] 在初中文言文里,“而”一般是作为连词来使用的。作连词时,“而”一般有以下五种用法:①表示并列关系。如:溪深而鱼肥。②表示承接关系。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③表示转折关系。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表示假设关系。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⑤表示修饰关系。如:杂然而前陈者。 [解答] 不相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中的“而”表并列,“杂然而前陈者”中的“而”表修饰。 拓展链接 瑞鹤仙 [宋] 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赏析] 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与原作相比:一是主题相同;二是多用“也”字煞句,显示出词和文的风格一致;三是词的开头与结尾承袭原作的特点。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环滁(chú)   岩穴(xuè)   琅琊(lángyá)   林壑(hè) B.林霏(fēi) 晦明(huǐ) 山肴(yáo) 伛偻(yǔlǚ) C.野蔌(sh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 觥筹(gōng) D.翼然(yì) 酒洌(liè) 饮少辄醉(zhé) 颓然(tu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5)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 (7)杂然而前陈者 (8)宴酣之乐 (9)觥筹交错 (10)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行者休于树 B.作亭者谁 水落而石出者 C.山之僧智仙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D.泉香而酒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醉翁之意不在/酒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5.用课文原句填空。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        ,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2)《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醉态可掬的句子是:         ,         ,         。 (3)《醉翁亭记》中,作者用“        ,       ———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4)《醉翁亭记》中,作者用“         ,         ,       ,        ———精练传神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之美。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1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B.文章第2段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作者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全文用了21个“也”字,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D.文章以“乐”为主线,贯穿全文。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8.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9.课文第1段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两句 这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结合全文,说说太守因何而醉。 11.范仲淹写“此乐何极”,欧阳修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