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9978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3 湖心亭看雪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996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 cover
13 湖心亭看雪 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表现了雪后西湖的洁净之美,以及作者亭上遇人之乐,突出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同时隐含着作者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分析写景的手法 [问题] 张岱湖心亭看雪,苏轼承天寺赏月。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都留下了写景的佳句,试比较二者在写景的手法上有何异同。(对应训练见第21题) [点拨] 常见的写景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白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本文写景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主要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而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即属于白描,简洁凝练地描写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表现了作者的雅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写景主要运用了比喻和烘托。“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比喻,“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烘托,用竹柏影从侧面烘托月色的皎洁明亮,表现了作者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和自我排遣的旷达。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解答] 异: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简洁凝练。《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比喻、烘托的手法,写景生动形象。同: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沸(  )    痴(  )     崇祯(  )    更定(  ) 毳衣(  ) 雾凇(  ) 一痕(  ) 一芥(  ) 沆砀(   ) 拏一小舟(  ) 喃喃(  ) 强饮(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拥毳衣炉火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雾凇沆砀    (6)余舟一芥    (7)及下船    (8)客此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上下一白 长堤一痕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C.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不知人之乐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更/有痴/似相公者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        ,        ,     ———用寥寥十余字就描绘出一个混沌的冰雪世界。 (2)文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与后文中“        ,        ———互相衬托。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有何作用 9.文章用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10.《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两文都是寄情山水之作,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你说说不同之处。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 《湖心亭看雪》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①、丁酉②,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②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