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99808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440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 cover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2020·内江改编]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    、    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       ———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3.[2019·临沂]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难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之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5.“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 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戍鼓”和“雁声”写所闻,是从“听觉”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断人行”写所见,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环境的。由此可知第一、二空的答案。“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写的是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乱频仍,当更难预料。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凄切哀婉,沉郁顿挫。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是用家书难以收到反映出战火连绵。由此可知后两空的答案。 [答案] 听觉 视觉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名句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运用的抒情手法,诗句中有露,有月,很显然是借景抒情,或者说融情于景;然后从“景”与“情”的关系来分析诗人是如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上句“露从今夜白”,诗人感到白露后的霜更白了,诗人怀念家人、思念胞弟的主观情感便寄寓在所描写的景色中。下句“月是故乡明”写诗人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更明亮,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据此分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原因即可。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入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是同样一轮明月,可诗人却认为故乡的月亮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