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14180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学习体会

日期:2024-05-19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42次 大小:306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学习体会
  • cover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学习体会 青龙小学 杨芙蓉 从2002年各课程标准颁布,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课改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2011年底颁布了中小学各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 一、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要求 (一)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 1.巩固课改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方向,坚持课改的基本经验,推广课改成果 2.深入分析,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3.按《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对课程作全面梳理,科学设置难度,确定各学科的核心内容 (二)课标修订的基本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各学科有机渗透 2.坚持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 3.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 4.坚持与时俱进,充实新思想新内容 5.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内容和难度 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标》解读 品德的内涵 一般所说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人在追求自觉、自由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著名学者唐君毅曾说:“自觉的自已支配自己,是为道德生活。”即是说道德生活不是刻板而僵化的合规范的生活,而是自由、自觉的生活。品德高尚的人是在生活中不断追求自由的人。 (一)课程性质在强调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 课程的生活性体现了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知性德育”是将各种道德知识分类组合,按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将其编排在一起,然后再按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知性德育 以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能力为起点,将德育看成智力训练,将道德的学习看成“道德应用题”的解答。 生活性 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习惯于把别人的生活以及与儿童没有关联的外在生活故事化,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然后抽象出一些道德结论。 回归生活的品德课是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而非按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来构建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有效地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问题,以儿童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发展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活动性 低年级儿童天生好动,教师应给儿童更多动起来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和成长。课堂中要让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变“静听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 体验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活动是产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活动和体验构建其道德。 开放性 一是课程目标的开放,相对于以往知识化德育课程目标的预设性过强、统得过死的弊病,品德与生活课程则强调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修正教学目标; 二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根据儿童兴趣和需要设计的主题活动体现了生活的多方面联系; 三是教学时空的拓展,从一节一节割裂的单位教学以及封闭的课堂讲授走向了更连续、更大的操场游戏、图书室合作探究、社区走访,以及更广阔的大自然体验; 四是课程评价的开放,由统一标准的甄别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表现性等质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 综合性、 一是课程设计思路上的综合,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三条主线”的整合; 二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体现了知识掌握、思维拓展、能力锻炼、价值观引导的整合,从而摆脱了传统德育的片面倾向。 三是课程内容上的综合,将以往的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融为一体; 四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综合,将传统的讲授、讨论与自主探究、合作、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激发了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五是教学活动的综合,将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