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179425

2022年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九年级第二次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版 有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4次 大小:28341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2年,考试,解析,pdf,试卷,语文
    2022年第二次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应用(10分)(每小题2分) 1.C 【解析】A.胆怯(què)———qiè,屏息殓声———屏息敛声;B.侥(ráo)幸———jiǎo,厝施———措施;D.另辟蹊(qī)径———xī,娇揉造作———矫揉造作。 2.B 【解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或尝试,受到冷落;“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从与后面“如 今已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这句话的搭配来看,用“鲜为人知”更佳。“错落有致”形容事物布置安排得参差交错,富有情趣;“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对于景区,用“错落有致”更佳。“连续”是一个接一个地不断的意思,“连绵”常指山脉、河流、雨雪等事物接连 不间断,句中描写的是山,用“连绵”更佳。“壮阔”指雄壮而广阔,形容声势浩大,“壮观”指景象雄伟,这里是描写景区的景象,用“壮观”更佳。 3.C 【解析】A.“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去掉任意一个;B.语序不当,可将“广泛”与“学术界”交换位置; D.否定不当,去掉“不”。 4.B 【解析】结合“世间所有人为的一切都无法与自然缔造的相比,正如同鲜花与假花,高飞的蝴蝶与玻璃框中的标本一样”可知,这个语段主要是突出自然的美是充满活力的,人工的美是缺少生命力的,自然的美胜过人工的美,AC两项突出人工美,不符合语境,D选项没有谈到自然、人工美,不符合语境,B选项指出人工美不是真正的美,符合语境,故选B。 5.D 【解析】A、B、C三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戏剧与人生的关系,D项阐述的是戏剧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6.C (2分) 【解析】C项中“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祭的击鼓吹箫,但却久久不愿离去”理解不正确;“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指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祭时才有鼓箫乐曲。此句写出了密州上元节的寂寞冷清,并非热闹非凡。 7.上片写杭州上元节的热闹,下片再写密州上元节的凄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在密州时的孤独寂寞,抒发了词人忧国忧民之情(1分)。(抓住杭州与密州上元节的对比,分析词人情感,答出词人被贬的失意悲伤、对密州百姓同情、希望密州与杭州一样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可酌情给分) 8.(1)距离(1分);(2)看(1分);(3)入睡,睡着(1分)。 9.(1)已经坐下,(一阵飒飒的)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2分) (2)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切(急促、急急)的声响(声音)。(2分) 10.《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的原因:听说渔人进入桃花源之事,向往那里的美好宁静,没有战乱,厌恶现实社会的黑暗,因此计划前往(1分)。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常常想起这次游山的事,结合“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天高露清,山空月明”等可知,作者精细地描摹了此山极为幽静优美的景色,写出了游山的快乐,表达了自己对美景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因此作者“往往想见其事”(2分)。 参考译文: 《新城游北山记》: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同行的几位朋友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