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188375

《儿科护理》第8章 第1节 儿科传染病护理与管理 (含同步训练与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答案)

日期:2025-04-07 科目: 类型:学案 查看:65次 大小:13102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答案,模拟试题,资格考试,执业,训练,同步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章 急性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传染病的防治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重要任务之一。传染病发生、发展、消灭有着一定规律。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传染病的发病规律,从而做好监测,以便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内容。 第一节 儿科传染病护理与管理 知识要点 1.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2.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3.传染病的一般护理与传染病预防 一、儿科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的基本特点是具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感染后免疫性。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阻止传染病的流行。小儿时期免疫力低下,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而且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复杂多变、容易患并发症。 1.传播途经 通过水与食物传播;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通过虫媒传播;通过接触传播。 2.传染病的流行 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温度、湿度、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水平以及公共卫生设施和劳动环境等方面。 3.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按传染病的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1)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了解潜伏期的意义在于:①判断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③确定免疫接种时间;④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2)前驱期:指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的时期称为前驱期,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临床症状期:指传染病病人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期传染性最强。 (4)恢复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机体所遭受的损伤逐渐恢复,患者免疫力开始出现。 二、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1.建立预诊制度 在小儿门诊设预诊处,传染病门诊应有单独的治疗室、药房、化验室、观察室、厕所等,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患儿诊治完毕后,由指定出口离院。 2.疫情报告制度 发现传染病后及时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并按国家规定的时间向防疫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进行疫源地消毒,防止传染病的播散。 3.隔离消毒制度 隔离与消毒是防止传染病播散的主要措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病情观察 急性传染病的病情进展快、变化多。小儿(尤其是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或不能准确说出病情,护理人员应掌握小儿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规律,及时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服药反应、治疗效果、特殊检查后的反应等。正确做出护理诊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随时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 5.日常生活护理 小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在患急性传染病后更是如此,需要做好或协助家长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可逐渐下床活动。 6.症状护理 ①注意皮疹护理,严密观察皮疹的性质、出疹时间、部位及顺序对临床诊断有很大帮助。保持皮肤清洁,防抓伤继发感染。②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变化,高热增加氧耗量,还可使患儿出现惊厥。因而高热时应及时采取适当降温措施,高热伴循环不良时禁用冰水擦浴或酒精擦浴。降温伴大汗亦应注意防止虚脱的发生。③观察神志改变,根据神志改变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如降温、止惊、使用脱水剂、吸痰、供氧等。 7.心理护理 传染病患儿由于隔离而产生孤独、紧张、恐惧的心理,促使病情加重。患儿常表现出哭闹、拒食、抗拒治疗 等。护理人员要倍加关注、耐心劝导患儿,使其配合治疗。对恢复期患儿鼓励适量活动,如做游戏、看电视等,保持良好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8.健康教育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介绍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配合医院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