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188396

《儿科护理》第8章 第4节 猩红热患儿的护理 (含同步训练与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答案)

日期:2025-04-07 科目: 类型:学案 查看:16次 大小:13134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同步,答案,模拟试题,资格考试,执业,训练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章 急性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四节 猩红热患儿的护理 案例:小朋友明明,8岁。因发热、咽痛、1天前全身出现皮疹而入院。患儿高热病容,体温39.6℃,全身皮肤充血,且见小点状红色斑疹,有的融合成片,压之褪色,有骚痒感,舌乳头色红增大,似杨梅状。咽部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表面有散在的白点。经医生诊断,该患儿患了猩红热。你是否见到过这样的患儿?你是否有也过这样的经历?对这样的患儿,护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你首先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猩红热与我们前两节课学过的麻疹、水痘的不同点。并且要特别注意与麻疹的区别。 知识要点 1.猩红热的病因与皮疹特点 2.猩红热的典型症状、体征与并发症 3.猩红热的预防、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为临床特征。极少数人在病后1~5周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只要治疗及时、愈后良好。近年来猩红热症状趋于轻微和不典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又称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和溶血素。该菌外界生活力较强,在痰和渗出物中可存活数周。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经56℃、30 分钟加热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溶血性链球菌从上呼吸道侵入,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并向周围组织扩散,少数引起败血症。其产生的红疹毒素能致发热、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粘膜的血管弥漫性充血,形成点状充血样皮疹;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血小板等。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现,如发热、头晕、头痛等。 【流行病学】 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传播。人群普遍容易感染,以5~15岁儿童发病率高。感染后人体可以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之季为多。 【症状与体征】 1.潜伏期 1~7天,多为2~5天, 2.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部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粘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3.出疹期 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皮疹依次从耳→颈→胸→背→上肢→下肢的顺序出现,一般24小时波及全身,48小时达高峰。典型的皮疹特点是细小、密集、均匀分布的、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红疹,压之退色,触之砂纸感,去压后10余秒钟恢复原状;疹间无正常皮肤,全身皮肤充血发红,少数呈鸡皮样丘疹,伴瘙痒感。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并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鲜红、乳头突起,称“杨莓舌”。 4.恢复期 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一般状况良好。一周后按着出疹顺序的开始脱皮,面部、躯干常为糠皮样脱皮,手、足掌、指趾处脱呈“手套”或“袜套”状脱皮。无色素沉着。 【并发症】 常见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心肌炎等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发生在猩红热的恢复期。比较少见的还有中耳炎、蜂窝织炎、肺炎等化脓性炎症。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达80%以上。 2.病原学检查 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见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治疗要点】 控制感染、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早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首选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用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