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188430

《儿科护理》第8章 第6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患儿的护理(含同步训练与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答案)

日期:2025-04-18 科目: 类型:学案 查看:79次 大小:13124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答案,模拟试题,资格考试,执业,训练,同步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章 急性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六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患儿的护理 案例:17个月的幼儿,发热,由于2小时前惊厥发作2次被收入院。查体:体温39.3℃,脉搏140次/分,呼吸38次/分,血压90/50mmHg;患儿处于昏迷状态,神志不清,不能应答,面色灰白,口唇发绀,四肢末梢发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很显然,该患儿目前出现了休克的症状,请问:你认为该患儿的症状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护士应该如何配合医生进行积极地抢救?应该采取怎样的护理措施? 知识要点 1.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分型、症状与体征 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临床以突发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为特征。而早期肠道症状可很轻或无。全年均可发病,7~9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以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多见。该病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如抢救不及时,会很快死亡。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菌为痢疾杆菌引起,属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寒、耐湿。在水果、蔬菜中能存活10天左右,在牛奶中存活20天,在阴暗潮湿或冰冻的条件下,可存活数周;但是加热60℃,10分钟;日光照射30分钟及用各种消毒剂消毒均可灭活。 痢疾杆菌经口进入结肠,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粘膜固有层,在局部迅速繁殖并裂解,产生大量内毒素,形成内毒素血症,引起周身和(或)脑的急性微循环障碍,发生休克和(或)脑病。抽搐的发生与神经毒素有关。 【流行病学】 痢疾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夏、秋季为发病高峰,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2~7岁小儿。 【症状与体征】 潜伏期通常为1~2天,但可短至数小时。起病急骤,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发病早期肠道症状多不明显或缺如。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4种类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患儿主要表现面色苍白、肢端厥冷、脉搏细速、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口唇、指端发绀、皮肤花纹、血压明显降低或测不出、心音低钝、少尿或无尿。 2.脑型 以神志不清、反复惊厥、昏迷为主要表现。早期有嗜睡、呕吐、头痛;随之出现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 3.肺型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常由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 4.混合型 同时或先后出现以上两型或三型的表现,病情最重、病死率高。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有黏液脓血便的患儿,大便常规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的最直接依据。 【治疗要点】 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首选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降温、止惊;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吸氧、保持气道通畅。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毒血症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症、呼吸衰竭。 4.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消化道排出病原体和消毒不严有关。 5.焦虑 与病情危重有关。 【护理目标】 患儿体温下降并维持正常范围;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少尿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消失;发生颅内压增高症、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时能及时发现;不发生其他人感染;家长情绪稳定。 【护理要点与措施】 1.抗休克,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患儿取仰卧中凹位,注意保暖,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神志的变化。建立有效静脉通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2.降低并维持正常体温 绝对卧床休息,监测体温,高热采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