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章 急性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的护理 同学们在生活中可能见过这样的人:不能说话或言语不清,走路不稳或肢体瘫痪、口眼歪斜或癫痫发作等,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的护理。患有这个疾病的患儿就有可能就会出现上述的症状。那么,如何避免患这种病?一旦有患儿患了这种疾病,该如何配合医生给予患儿及时的治疗以防留有上述后遗症?如何护理这样的患儿? 知识要点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型、症状与体征 3.流行性乙脑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以高烧 ( http: / / www. / wiki / %E9%AB%98%E7%83%A7" \o "高烧 )、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重症患儿可留有后遗症。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是夏秋季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感染的蚊虫通过叮咬人体将病毒传给人,并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然后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数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就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人体发病。 【流行病学】 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的动物和人,其中感染的猪(幼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三带喙库蚊。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流行季节在7~9月,患儿多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症状与体征】 潜伏期一般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 2.极期 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①高热,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可达39~40℃以上。②意识障碍,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意识障碍时间越长,病情则越重;可由嗜睡转昏迷。③惊厥或抽搐,是乙型脑炎的严重症状之一。可有局部小抽搐、肢体阵挛性抽搐、全身抽搐或强直性抽搐。④呼吸衰竭,最为严重的症状,是乙脑致死的主要原因。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有时可因呼吸道痰阻、呼吸肌麻痹等导致周围性呼吸衰竭。⑤颅内高压症及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 3.恢复期 上述症状日趋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重型患儿可能需1~6个月时间逐渐恢复,如超过6个月仍无法完全恢复者,进入后遗症期。 4.后遗症期 主要为痴呆、失语、瘫痪、癫痫、精神障碍等;癫痫有时可持续终生。 【并发症】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因患者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导致支气管肺炎和肺不张。其次有背部褥疮、口腔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在(10~20)×109/L,少数可更高;中性粒细胞数常0.80以上(有别于大多数病毒感染)。在流行后期,少数轻型患者的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 3.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在病后3~4日即可出现,2周达高峰,有早期诊断价值。 4.病毒培养 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在血及脑脊液中浓度很低。 【治疗要点】 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对症 、支持治疗。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是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的关键。主要措施为高热采取降温措施;肌注或缓慢静注地西泮控制惊厥、抽搐;用20%甘露醇等给予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