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212091

2 3 《马说》第二课时 课件(共28张PPT)+教案+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53309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马说,第二,课时,课件,28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 背诵课文 2、 文言词语复习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 而伯乐不常有 ( ) 故虽有名马( )(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不以千里称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食不饱(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执策而临之(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通假字: 食马者( 通 ,意思: 。) 才美不外见( 通 ,意思: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意思: 。) 其真无马邪( 通 ,意思: 。) 一词多义: 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初极狭,才通人( ) 通计一舟( ) 阡陌交通( )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策之不以其道( ) 其此之谓乎( )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虽有千里之能( ) 大道之行也( ) 以: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以君之力( ) 能以径寸之木( ) 以其境过清( )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乃记之而去( ) 博学而笃志( ) 古今异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 今义:安全,平安) 故虽有名马(虽:古义: 今义:虽然)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 。)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 ) 3、 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合作探究】 勾画出文中带“不”的句子,思考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共有三段。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内涵?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什么观点?寄寓怎样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交流)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有误得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等 ) D安求其能千里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