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218935

苏少版八下美术 4水墨交融写青山 教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373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苏少版,八下,美术,水墨,交融,青山
  • cover
水墨交融写青山之青绿山水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习近平同志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本节课重点学习青绿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符合课标的要求。 引导学生体验中国山水画不同的笔墨以及技法的同时,学生通过尝试山水画的笔墨语言,这节课学习的青绿山水与上节课学习的水墨山水形成对比,接触新的山水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并且保护我们的环境。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认知能力,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小学和七年级的课上也学习过一些关于国画的知识,对于用毛笔学生并不陌生,也动手尝试过,所以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接触了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石的不同皴法、山水画的构图以及树的不同画法,可以组合完成一幅水墨山水画作品。第二课时就计划让学生接触不同于水墨山水的青绿山水,想让学生接触新鲜元素,学习掌握不同于水墨山水画的技法及上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对比大师的作品,探究青绿山水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青绿山画的绘画步骤及技巧,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皴法、笔墨知识完成一幅青绿山水画,进一步加深对山水画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对比历代青绿山水画大师的作品,总结出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通过动手尝试掌握青绿山水画的技能以及总结出注意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赏析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同时,尝试不同于水墨山水画的青绿山水,既是对山水画深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青绿山画的绘画步骤及技巧 教学难点:青绿山水画晕染技法及意境表达。 课前准备: 教具:国画颜料、提前剪好的圆形宣纸、两只毛笔、盘子、洗笔筒、清水、生宣纸、餐巾纸、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国画颜料、两只毛笔、盘子、洗笔筒、生宣纸、餐巾纸、清水。 教学活动: 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的皴法有哪些: 斧劈皴-- 马远《踏歌图》中运用--学生回答:(斧劈皴) 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以侧锋横向之笔画出石质肌理,再用淡墨渲染。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其中包括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 披麻皴--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运用--学生回答:(披麻皴)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一般中锋用笔偏多。 牛毛皴、解锁皴 折带皴———这种皴法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代表作品有“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峻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极具艺术魅力。 米点皴:米芾、米友仁 雨点皴———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点出,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代表作品有范宽《雪山萧寺图》,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健”的独特风格。 石分三面以及石头的穿插组合成山,以及近处和远处不同的山石处理,有层次,对比,前后。 构图: 倪瓒·《容膝斋图》中三段式构图:近景、中景、远景。(本节课重点运用近景和远景) 山水画三远法构图:高远、深远、平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