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 电话》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电话》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卷网-初中物理(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册 第十七章第一节。本节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现象》、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电流和电路》以及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对电话这种通信方式的进一步探究。通过讲述电话的工作方式,使学生了解如何用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通过对老式电话机话筒和听筒的与原理分析,让学生知道声信号和电信号是如何转化的。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话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多种通信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已拥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总结的能力,具有强烈的直觉兴趣与操作兴趣。学生已经学习了声、电流、电磁感应等知识,但头脑中没有将电、声、信息联系起来。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电话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及其原理,还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科学发展带来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近代、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2.了解电话机和电话交换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际生活,体会生活中传递信息的方式,感受电话机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原理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之中,乐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知识,关注物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动画演示)。 教学难点:电话交换机(模拟实验)。 五、教学方法及用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教学案、电话、细线、激光笔等 ( 爱国热情 )教学流程图 ( 导入 ) ( 钱学森的求救信 ) ( 传递信息 ) ( 古代 ) ( 传递信息方式 ) ( 近代 ) ( 现代 ) ( 振动→变化的电流 ) ( 话筒 ) ( 动圈式话筒 (电磁感应现场) ) ( 电话 ) ( 变化的电流→振动 ) ( 听筒 ) ( 扬声器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 ) ( 动 画 演 示 ) ( 作用 ) ( 模拟实验 ) ( 电话交换机交换机 ) ( 模拟通信 ) ( 分析弊端 ) ( 科学世界 ) ( 课堂活动 ) ( 数字通信 ) ( 课堂小结 ) ( 巩固练习 )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导入方式:钱学森的求救信 展示:写在香烟纸上的求救信(钱学森书)。 提问:获取哪些信息? 阅读钱学森的求救信。分析写这封信的原因,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并感受到他想要传递的信息。 传递信息方式 古代:书信、竹简、烽火台 近代:电话、广播、电报、报纸 现代:电脑、手机、光纤、卫星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通信方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分类和汇总。 电话 学生阅读教材中电话机的工作原理内容和“相关链接”中动圈式话筒与扬声器。 学生初步了解电话的构造和原理。 话筒 准备:动圈式话筒 结构: 原理:电磁感应,声音的振动引起电流的变化 形式:动画演示 通过观看动画,理解动圈式话筒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视频体现出话筒将声信号变为电信号的过程。 区别:通过炭粒电阻的改变,获得电流的改变 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 听筒 准备:扬声器 结构: 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流的变化引起纸盆的振动 形式:动画演示 通过观看动画,理解扬声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话 听筒 区别:与扬声器相同 原理:变化的电流→振动 视频体现出听筒将电信号变为声信号的过程。 电话交换机 两部电话的连接,分析信号的变化情况。 六部电话的连接,由学生尝试连接,需要15根电话线。 电话交换机:教师充当电话交换机,讲解提高利用率的原因。 占线问题:提出问题,总结得到原因。(1)正在通话;(2)全部电话线被占用。 电话号码:每一位数字的含义。 拓展:缩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