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狂想曲》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的光碟,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本曲由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伴着多种自然声音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呈现了一幅大森林热闹非凡的画面。 教学目标 1.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熟悉乐曲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2.能通过音乐活动感受乐曲主题旋律进行的特点。 3.通过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乐曲。 教学重点 分辨主题旋律 用多种形式表现乐曲 教学难点 分辨主题旋律 教具准备 串铃,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音乐 师:同学们,我们来听段音乐,感受一下,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呢?(鸟鸣,蝉叫。。。。。。) 师:这样的声音让你有什么感觉?(身临其境)为什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其实这些真实的声音全都是由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吴金黛和他的团队深入到台湾森林之中,用了5年的时间把森林中100多种自然,真实的声音进行了录音,才产生了这么好听的“音效”,更奇妙的是,聪明的制作人把自然的音效与音乐巧妙的结合起来,奏出了一首《森林狂想曲》,今天黄老师就邀请大家一起走进大森林。(揭题《森林狂想曲》)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作品音效部分,初步感受作品意境,体会真实的大森林声音的同时,为更深入欣赏作品作铺垫。 二.乐曲欣赏,体会音乐美感 师:听,大森林的声音已经来迎接我们了,感受一下,这段音乐的情绪和力度是怎样的呢?(主题一) 师:音乐弱弱的,但是旋律非常欢快(板贴) 师:这么欢快的音乐,会是用什么乐器表现的呢?(主题一,钢琴) 师:那我们来唱一唱,比一比这两个乐句在旋律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头异尾,两句的尾音不同) 师:哪一个音更有结束感?(低音6) 师:很有意思的旋律,如果我们用“deng”轻快地模唱旋律,我们来感受一下旋律中每个音排列的是很紧密的还是很舒展的?(师生合作,点线结合图谱,很紧密) 师:让我们模仿弹钢琴的动作感受一下 师:音符流动的很快,使大森林的音乐变得非常欢快,这么欢快的音乐仿佛描绘了描绘大森林中怎样的画面呢?(主题一)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声音为这美景伴奏吗?(交流) 师:黄老师把大家的想法结合结合,瞧,这儿出现了捻指、拍手、拍腿(图谱) 师:我们先来看看捻指的节奏,我打节奏,大家加上捻指(师带领学生齐读) (按顺序加拍手、拍腿动作) 师:同学们,这些声音如果单独出现,有点太孤独了,怎么样加入才能使大森林的音乐变得更欢快?(一起出现) 师:三种声音合作,哪个声音先出来?(拍腿) 师:我们慢慢地(师哼唱,学生律动) 师:加速度(师哼唱,学生律动) 师:大森林的音乐弱弱多人,我们也轻巧的加入(学生律动)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充分发挥音乐特性,在反复聆听、音乐分析、律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乐曲主题旋律,在不断深入分析,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主题旋律熟知。 师:真好,大森林的美景还在继续呢,听一听,这段音乐大家熟悉吗?(和第一次相同,板贴) 师:听得真仔细,那这段音乐还是用钢琴表现的吗?(竹笛) 师:原来是由我国的民族乐器———竹笛演奏的,竹笛是我国的民族乐器,音色特别明亮,清脆,那用竹笛演奏的这段音乐和第一次出现的主旋律比较,在情绪和力度上有没有变化呢?(变强了,更兴奋) 师:看来大森林动听的音乐想被更多的人听到,那我们继续为他伴奏(图谱,跟音乐律动) 师:大森林热闹的气氛已经完全吸引了我们,森林之旅还在继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