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422080

北京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1.3 圆的对称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5-20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839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北京,九年级,数学,上册,21.3,圆的
  • cover
《21.3圆的对称性(1)》教学设计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即新知识的获 得、转换和检验,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同时《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本节课力求通过设置动手实践、小组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对称性》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3节内容,本节课是第1课时.初二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初三又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本节课开始学习圆的有关性质———圆的对称性(1):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重视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通过动手折叠圆形纸片,发现圆的轴对称性,再根据圆的轴对称性探索垂径定理,并进行说理证明. 2、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轴对称的概念是利用叠合后的两个图形能够重合来定义的,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而利用这一概念对问题进行证明对于学生来说还较为困难.另外,垂径定理的文字语言的归纳对学生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能初步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 2、在定理的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同时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及其文字语言的归纳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教学过 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_____.2、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的 二、讲授新课(一)圆的轴对称性总结归纳形成性质,板书: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二)垂径定理1、想一想:如图:CD是以点O为圆心的圆形纸片的直径,过直径上任意一点E作弦AB ⊥ CD,将圆形纸片沿着直径CD对折,比较图中的线段和弧,你有什么发现 已知:在⊙O中,CD为直径,AB为弦,CD⊥AB于点E.求证:AE= BE, = , = .2、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分析证明线段相等和弧相等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预案:构造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弧相等的方法:定义从而得到圆的一条重要性质。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引导学生分析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成符号语言:∵在⊙O中,直径CD⊥弦AB于点E(已知)∴AE=BE, = , = (垂径定理)总结:垂径定理为我们在圆中证明线段相等和弧相等提供了依据。三、应用新知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并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2、例1:已知如图,在⊙O中,弦AB=8 cm,圆心O到AB的距离OE=3 cm.求⊙O的半径。分析:由题设可知OE⊥AB于E,可运用垂径定理,要求⊙O的半径,自然想到要连结OA(或OB)。(由学生口述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变式练习:①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