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439671

专题 08 课内文段阅读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附答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0次 大小:14076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题,语文,训练,专项,考前,期末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 08 课内文段阅读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至④段的论点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选文第②至④段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C.选文第③段以大哲学家王阳明为例很有说服力。王阳明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D.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但认为王阳明先生“格”院子里的竹子的行为是错误的,对其持批判态度。 2.选文第③段中,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作者举王阳明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根据选文段内容,分析第④结尾为什么说“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课内阅读,完成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 开船,在桥石上一②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 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 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4.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5.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6.文中画横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 7.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上恰当动词①____②_____③____④_____ 8.“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