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4740

石头城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7551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石头
  • cover
课件17张PPT。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石 头 城唐 刘禹锡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石头城遗址 石头城是建康西面最重要的军事堡垒,依山而建,西、北两面濒临长江。自三国至六朝时期,长江成为了保卫都城的重要防线,凭恃长江天险的优越地势,敌人难以进攻。这里又曾是孙吴的水军驻所,沿江的最大港口,可以停船舶千艘。   石头城因清凉山、长江为城池,城中设有仓库储存军械、粮食等,可见这里以防守及军需补给为要;同时在城西南段设烽火楼,与沿江各要地的烽火台攀目相望,一昼夜间,军情已可传遍长江沿线所辖各地,直达西都武昌,构成江沿线的重要警报系统。   石头城作为守卫都城的军事城堡,棰尧有名。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提及石头城的诗:“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颈。”描述了西晋灭吴的情景,传诵一时。在唐朝由于全国一统,石头城已不起作用;到了五代,因江岸变迁,石头城失去天然险势,也就逐渐荒芜了。   石头城建筑于山岩之上,最初应是土坞,后来才加砖累甓,现在西、北沿江一带垒石所筑的城墙仍清晰可见,原是六朝的遗迹,砖墙石块可见的部分最厚达十二层,高5.5米。城墙上凸起的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当地人称此部分为“鬼面”。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诵读指导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作者简介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日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青山依旧,环绕着六朝故都。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了回去。  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凉残破的故都。  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着国运衰微的感慨。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