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48279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4单元第1课时《口算乘法》表格式导学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学案 查看:89次 大小:268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1课时
  • cover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口算乘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究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自主地认知,弄清算理与算法,灵活计算,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验证口算方法是否可行,并通过观察算式得出规律,总结出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6分钟) 1.组织学生复习数的组成的相关知识。[如14由( )个10和( )个1组成] 2.引入新课。 1.回答老师给出的题目。 2.倾听老师的谈话,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 =160 × =160 × =160 × =160 × =160 × =160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20分钟)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独立列出算式。 (3)鼓励学生说出这样列式的理由。 (4)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上面算式的计算方法。 (5)课件出示例1“想一想”,鼓励学生独立计算。 (6)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1)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交流口算过程。 (2)组织学生计算例2(1)下面的四道计算题,交流发现。 (3)课件出示例2(2)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交流口算方法。 (4)师生共同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1)观察情境图,对画面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水果店里有很多水果,一位阿姨要买草莓。 (2)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15×3。 (3)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此题是求3个1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4)讨论、交流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方法一(口算) 把15分成10和5,然后分别与3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即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列竖式计算) 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出结果。 (5)尝试独立计算。 (6)根据已有经验,总结口算方法: ①150×3,因为3个50是150,3个100是300,300+150=450,所以150×3=450。 ②150×3,先算15×3=45,接着在45的末尾添上1个0,是450,因此150×3=450。 2.(1)分析题意,列出算式6×10,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方法一 利用表内乘法计算,即6×9=54,54+6=60。 方法二 6×10可以看作6个10,6个10是60,所以6×10=60。 (2)口算后可知,5×10=50,9×10=90,18×10=180,40×10=400。发现:一个数与10相乘,口算时直接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即可。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20,讨论、交流口算方法。 方法一 根据两位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可以把20看成2×10,先算12×2=24,再算24×10=240。 方法二 12×2=24,在24的末尾添上1个0,是240,因此12×20=240。 (4)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两位数和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算一算。 4×40=(  ) 9×50=(  ) 2×40=(  ) 22×30=(  ) 3.选一选。 一只猴子一周能吃42根香蕉,公园里养了20只猴子,一周至少需要准备(  )根香蕉。 A.84 B.880 C.840 4.在○里填上“>”“<”或“=”。 3×700○7×300 33×30○32×30 7×50○60×6 17×10○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