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515298

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5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504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北京,七年级,数学,下册,9.5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另外,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所以还应注意对章前页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六、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我国的大背景———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享受的相关政策,感受国家带给我们的民族自信,同时指出很多社会人士为了回报社会,自发的成立基金会支助贫困孩子读书,让学生知道感恩社会,感恩别人,学会感恩。同时,提出“支助对象如何选择”的问题,这就与以前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达到了章引言的设计目的。 师生活动: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设计“如何确定资助对象”的活动流程。 师生讨论后的共同方案: 活动目的:确定资助对象。 1、对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走访调查。 2、收集、整理、描述相关数据。主要对学习成绩、德育表现、家庭困难程度进行打分,每项满分100分。 3、进行数据分析。 4、确定最终资助对象。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运用小学时我们学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导入新课。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完成章引言的设计目的。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二:身边的数学 学生 学习成绩(100) 德育表现(100) 家庭困难程度(100) 甲 80 95 80 乙 91 80 90 问题1 :  如果基金会想综合各方面情况资助一名贫困生,请计算两名学生的平均分,助学金应该发给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如何确定资助的学生。学生思考后展示,教师总结。提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概念一: 活动二:问题深化,形成概念 学生 学习成绩(100) 德育表现(100) 家庭困难程度(100) 甲 80 95 80 乙 91 80 90 问题2 如果基金会比较看重资助对象的德育表现,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合理吗? 师生活动: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形成碰撞,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 教师引导: 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各方面的差别?(学习成绩、德育表现、家庭困难程度按照3:5:2的比确定。) 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 学生解答后展示。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