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553634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新城道中(其一)》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2498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人教,单元,PPT,18张,课件,新城道中(其一)
  • cover
(课件网) 1.不识庐山真面目, 2. 山色空蒙雨亦奇。 3.人有悲欢离合, 。 4.回首向来萧瑟处, 。 5.枝上柳绵吹又少, ! 6.笑渐不闻声渐悄, 。 7.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 8.人生如梦, 。 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涯何处无芳草 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尊还酹江月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诗歌阅读方法一: ①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的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作者简介: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②诗歌阅读方法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反复诵读,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里。 “缘景明情”则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响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齐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描绘的图景。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描绘的图景。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 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 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 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 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再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3.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4.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5.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