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幕遮》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让学 生掌握意境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咏荷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比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李白赞美韦太守的文章清新自然,毫无雕琢、装饰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二.作者介绍 (同学们,了解一首诗词之前,我们先了解它的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篇章严密而有层次,语言典丽清雅。他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三.背景回放 (了解一首诗词,我们不光要了解它的作者,还要知道他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周邦彦年轻时因献《汴都赋》而被破格由太学诸生提拔为太学正,并长期任学官。由于长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官,词人自然格外思念家乡。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词人看到象征江南池塘风光的荷花,很自然地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苏幕遮》。 四.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吟咏诗韵,体会这首词的意境与情感 。 五.体验 1.全班集体朗诵,指出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诵读指导: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 中速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缓慢而深情 质疑1:这首词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生成1:思乡之情(这种情感的基调是伤感低沉的,语速上稍微慢些。) 质疑2:这种低沉烦闷的情绪在词中哪里还有体现? 生成2:梅雨天气,室内潮湿,所以心情也是闷闷的,语速上也稍微慢些。 质疑3:但是雨过天晴,听到小鸟的叫声,看到荷塘美景,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生成3:欢乐、欣喜。(语速上稍微快一点点———中速) 最后词人因为思乡情切,所以梦回故乡。那我们在朗诵时就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3.听配乐朗诵,然后全班再朗读一遍。 六.合作探究 质疑1:刚才我们提到下片抒情,但抒发的仅仅是思乡之情吗?(学生讨论、发言) 生成1: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质疑2:我们知道作者的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景物来寄托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上片,上片写景中有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先动笔写答案,然后交流,最后展示答案) 生成:上片写了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沉香袅袅、鸟雀呼晴、初阳照荷、风荷摇曳的夏日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因久居官场而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质疑3:同学们,考意象、描绘画面是属于古诗鉴赏中的哪种题型? 生成3:意境类题型 七.小结知识点(重温意境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1.找出诗中的意象;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八、拓展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质疑: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学生先写,然后交流,最后展示答案) 生成:作者选取了落木(叶)、鸿雁、北风、长江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