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572979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日期:2025-10-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69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 cover
《朱子语类》三则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研习第二则,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上的基本思想。 2、通过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们对“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形成正确认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提到《祝福》,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尚有怜之者;死于理,谁复怜之?” 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今天我们开始第七单元的学习———《天理人欲》。 二、学习目标: 1、研习第二则,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2、联系现实,正确看待“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 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归纳概括朱熹“天理”“人欲”的概念: 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是善的。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行为。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三、研读文本: 1、诵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思考:如何在行为上去贯彻“天理”,克制“人欲”?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践行 方法 天 埽除打叠 克 喻证:大路、小路(形象阐释) 理 己 圣人 明理以先之 分类 贤人 (区别对待) 人 复 中人 欲 勇猛以行之 “理” 引证 承担、坚持(如何用功) 小心、谨慎 (板书设计) 四、读写训练: 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第一,生理的需要:生命本能的自然反应,是自身与人类生命能够延续的需求。 第二,安全的需要:包括物质资源供应不匮乏,生命不受外力伤害。 第三,爱和归属的需要:被爱,感到被需要、能被群体接纳而融入其中的情感需求。 第四,尊重的需要:能够被尊重,至少能够被他人平等看待,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随己所愿地选择不受羁绊的人生目标,不为金钱、不为他人,甚至不为亲人,只是为了某种价值,并尽其自我地追求。 请思考马斯洛理论,结合你对人的欲望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理解,以“人生的需要”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3、1段,两相联系,探究思考:朱熹主张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为什么要读书?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