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57298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日期:2025-10-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358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 cover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3、辩证地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正确地认识理学。 教学重难点: 1、把握理学的基本思想 正确认识理学。 教学方法 :研习讨论、辨析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学生齐背这首诗。 学生对《观书有感》很熟悉,以此引入朱熹。 二、作家、作品 (多媒体投影)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3、(1)产生时代背景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 (2)发展概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研读探究 读 1、请学生分组朗读三则内容,并请他们指出不懂之处,老师加以解答。 2、请学生概括每则的主旨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 (1)读书方法 (2)天理人欲; (3)义利之辨。 第一则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明确:熟读、精思、不贪多 。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能“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 朱熹说读书要精读熟读,那么我们今天且借他的慧眼来深入地读一读他的思想。 (二)思 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你原先是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那么“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问题交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三)辨 朱熹的思想是官学,与政治挂钩,难免失其本味。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让我们从他的言论中来寻找答案。 让学生齐读第二则。 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引导。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最后总结明确答案: 天理人欲———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 存天理灭人欲———人的物质欲望和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的利益追求和道德准则之间的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