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 乐入新课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屈原洞中苦读,梁代刘绮燃荻读书,汉末李密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司马光警枕励志,陆游书巢勤学 教学目标 壹 贰 研读《朱子语类》三则中的第一则,讨论并把握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问题 研读《朱子语类》三则中的第二则,讨论并把握朱熹在天理和人欲问题的思想。 朱熹,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迎接挑战 Meet the challenge 1、数过: 2、略晓: 3、厌: 4、着意: 5、得趣: 6、愦愦: 1、芜秽: 2、交战之机: 3、战战兢兢: 4、仁: 5、自家: 6、大段: 7、以为: 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第一则 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 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 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 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 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合作探究第二则 1、文中的“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用原文回答,并作简要解释)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 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 参考答案 大路: 小路: 原因: 1、文中的“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用原文回答,并作简要解释) 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无克己工夫”———外物无休止地动摇人心, 一般人又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 被欲望左右。 参考答案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 贤人: 普通人: 自然存天理而行; 先分辨再行动; 克制私欲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明辨天理 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 依照天理行事。 参考答案 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 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 “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人,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 南宋时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王守仁心学崛起并广泛传播。 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 ... ...